不经意间看到了知乎上一个关于电科28所的帖子,触发了久藏心底的念头,遂出此文。作为参与过国防软件建设的老兵,现将“自以为是”的问题抛出,如果能被相关方看到并产生哪怕一点点有利于国防软件建设的影响,幸甚至哉。如果没有,权当自娱自乐。清晰的定义有助于深入研究,认识到问题才能彻底解决问题。真心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的国防软件建设大军也能输出比肩两弹一星的光辉战果。任何管理模式都有其适用范围,项目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也不例外。采用项目式管理一般需要两个前提。软件很难界定目标,因为正常情况,起始软件需求识别率不超过30%,更多的需求是在用上软件后才被持续识别。所以软件需要通过不断迭代来持续完善和改进,大家都知道,地球上没有哪个好用的软件不是通过这种方式演化出来的,就像Windows、微信、WPS、Office、Oracle等等,我们现在用的知乎也是在不断地改进完善中。就像建桥梁一样,每一次都是独立的开始,可以采用项目制。而软件却不一样,下一个版本必须是在上一个版本的上演化下去,半道换乙方意味着需要重起炉灶,前期投资基本归零。所以从适用性上,项目制并不适合国防软件领域的建设。项目的本质就是就是在有限投入条件下达成有限目标。当国防软件领域所有工作都搞成了项目,项目就成为了该领域企业获得资源几乎唯一途径。所以像中电科XX所这样的国企也需要源源不断的项目才能获得维持其生存的资源。这就带来了三个问题:项目是有限资源投入,利润是项目投入和成本之间的空隙,要想获得利润,满足国资委下达的经济指标,就需要控制单项目成本,这会导致急功近利,造成基础投入不足,成果质量难以保障,其最终结果会导致甲方用户拿不到长期规划的、有积淀的、能持续改进的高质量软件产品而满意度持续降低。而一线科研人员因为缺乏顶层规划反倒会疲于奔命,无法静下心来形成真正能服务于用户的成果,并因而缺少成就感,增加挫败感。这会导致甲乙双方两败俱伤。拿到项目才能生存,所以每个软件领域军工单位自然将拿项目作为了首要任务,这就导致售前成本高筑,优势资源过度配置到了售前,而交付阶段偏弱;为了拿项目不惜恶性比拼价格,挤压丙方合理的利润空间,损害整个生态;各种商务关系运作,污染招投标各个环节。新启项目才能拿到大资金,改进完善项目体量小,金额覆盖不了成本,所以各方力量会动用各种资源,找各种噱头和新名词推翻之前的项目成果,做了无数都不知道干什么更没人用的软件系统。项目成果延续性极差,天天打砸抢,月月新立项,年年闹革命,怎么可能有积累,休养生息才是软件产品能茁壮成长的土壤。结果就是软件如青菜,年年种年年收,根本长不出大树。这中间不知浪费了多少资源,耗费掉了多少有志青年的青春。软件建设要以产品模式来做,而不能以项目思维来做。以项目方式会导致急功近利,弱化顶层和长期规划,做不出优秀的软件产品。大家可以罗列一下我们熟知的软件,微信、WPS、Office、Windows...... 你会发现没有一款是采用项目方式开发出来的,国防软件本质是软件,所以也会遵循同样的规律。“弱也者道之用也”,就是这三个貌似不那么明显的动力和倾向,造就了当前的国防软件甚至是整个国防信息化领域的生态。将所有的工作都以项目方式来下达是当下种种乱象的最根源,尤其是信息化建设中最核心的软件工作。这也是上上下下都跟着卷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在用错误的方法进行国防软件建设,这种错配的资源分配方式造就的生态难以生长出丰硕的果实——软件产品。招投标是项目制必然的结果,美其名曰公平公正公开,规避徇私舞弊空间,引入竞争,优化生态......种种好处不胜枚举。但要记住凡事我们要观其根本才能不被其外表所迷惑。招投标的本质是不信任,古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为什么做重要的事需要亲兄弟和父子,而不是通过招投标?是因为信任。国防领域,军方是国家亲儿子,国企也是国家亲儿子,按理说这是一对亲兄弟,这种情况都需要走招投标,说明父子、兄弟之间已经失去了信任,只能靠制度来维持。制度从来都是个双刃剑,任何制度都会带来成本,而且多半会结果是制度修补制度,成本走向失控。招投标就很典型,国家不相信军方,不相信国企,于是整出来一堆机构和制度,殊不知,这堆机构出来之后又需要更多的制度和机构来保证他们的可信,从此陷入死循环。软件功能点计价法随着项目招标被引入,让不懂软件的领导专家如获至宝,成功被用成了逼良为娼的工具。本质上软件功能点估算法仅适用于简单的需求极为明确的管理类软件,无法对基础类、算法类、嵌入式、高效果要求以及功能需求不确定的软件进行估价,而我们为了估计而估价,简单粗暴的将这个工具超范围推广。让价格和财务专家成功骑到了信息化专家的头上,动不动砍30%、50%,让信息化领域的人越发卑微,让领导越发觉得做信息化的人都是骗子。我们不妨让价格专家以软件功能点计价法估一下百度、谷歌和微信,我们给他百倍资金,看他能否用这个资金做出同样的软件。软件的精髓是优雅和高效的设计,是响应变化并减少冗余,是通过复用来提升效率、质量和成本。而我们的985/211天之骄子们却昼夜加班,挖空心思,不为优雅的设计优化,只为增加丑陋的冗余,寄希望能博得价格专家的嫣然一笑。可悲如斯,可悲如斯!不信任的成本是巨大的,就像我们身体内部的细胞相互信任一样,能够高效的交换养分,如果失去了体内细胞间的信任,那每个都会变成皮肤细胞一样,你可以放飞想象力,估计也想不出满肚子、满脑袋厚厚的角质层的人是什么样子的,还能干什么。综合来看我们在信息化领域投入的钱并不少,而是不成体系,缺乏顶层设计,低成本重复,青草灌木成片,难见大树,凛冬过后,一切重来。这就是不信任导致的结果之一——成本增加,不见结果。不信任会带来一个致命伤,那就是引入了过多环节之后,责任的碎片化。甲方说这是采购站招来的单位,他们完不成不是我的事。采购站说这是你提的标准,完不成也不是我的事。项目管理中心说,一个需方,一个采购方,关我屁事。到了机关,只剩翻白眼的份了。结果适得其反,本来想通过项目制和招投标来达成目标,降低成本,而总算账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带来的组织机构的臃肿,时间效率的损耗,过程多方扯皮,售前阶段的损耗,对生态的打击,岂止是得不偿失,简直是大败亏输。甲方忙审计,乙方忙抢标,采购站忙维持“公平”,机关忙处罚和抽鞭子,大家都很忙,正活忘一边了。清官难断家务事,其实本质是家务事根本就不要官来断,而现在非要在家里引入法官、律师、公证员、甚至还有荷枪实弹公安干警,家还是家么?信任像一面镜子,你信任我,我也会信任你。反过来也一样,你不信任我,我也不信任你。没有了信任的基础,凡事成本都会倍增,更没有了我为国家,国家为我的真挚感情,没有感情投入的工作自然就变成了磨洋工。一、两弹一星能通过项目和招投标来实现么?
二、向西方学来的项目加招投标模式适合所有的国防科研工作么?
三、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管控(流程制度和组织)与创新发展是相左的,一方寻求稳定性一方寻求灵活性,所以管控仅可以用来保底,不可用来保发展,更不能用来做创新。
创新发展是第一位,管控是第二位,反了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来源:北京融协